在一文中我們提到許多設計的功能性,不過什麼設計才是好的設計呢?今天我們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德國百靈首席設計師Dieter Rams所定義的好的設計十大戒律;曾於Werkkunstschule Wiesbaden攻讀建築與木工,有著建築與家電用品設計背景的他,將設計的領悟轉化為十誡以喝止七零年代後期設計界混亂,不斷對自己的設計品抱著疑問的他,歸納了他認為好的設計應當滿足的十條要求,而這些戒律其實隱約的傳遞了對於環境的意識與態度呢!
設計十大戒律
1. 好的設計是創新的 (Gutes Design ist innovativ)
創新的可能性還遠沒有被窮盡。技術與市場的發展不斷爲未來設計理念提供新的入口,以提升產品的使用價值。設計的革新總是與技術的革新相連,其本身只是輔助從不是目的。設計驅動的創新被譽為第三種創新,身為跨產業間的創新實踐者,完整的輔助整合後的文明轉譯,設計師擅長從經驗與其他發展中“借鏡”,而不對學習成為設計師應有的素養。Photo credit by VanMoof
2. 好的設計是實用的 (Gutes Design macht ein Produkt brauchbar)
產品是供人使用的,它應當履行一定的功能:基本功能以及額外的心理和審美上的功能。好的設計是爲了提升產品可用性,對與此目的無關甚至相悖的一切都不加考慮。Photo credit by 美感細胞_教科書再造計劃
3. 好的設計是美觀的 (Gutes Design ist ästhetisch)
產品的審美品質也是實用性的一部分。日常使用的器具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環境和幸福感受。然而,只有真正優秀的產品才可能是美的。4. 好的設計使產品易懂 (Gutes Design macht ein Produkt verständlich)
好的設計應當使產品的結構易於理解,讓產品自己說話。最好的設計是自明的,它能夠自己解釋自己。5. 好的設計是謙虛克制的 (Gutes Design ist unaufdringlich)
產品要履行某種功能,因此具有工具屬性。它們既不是裝飾物也不是藝術品。因此,它們的設計應該是中性的。器具應當隱退,為人的自我實現留出空間。簡單來說好的設計品不應該為了引人注目而設計,而容易使用與美觀,都應該建立於克制的基礎上;放大一點、顏色鮮艷等視覺上的無意義強調,與好的設計是相佐的,低調無華是好的設計所追求。無印良品產品系列 Photo credit by Bunny Lau
6. 好的設計是誠實的 (Gutes Design ist ehrlich)
產品不應該看起來比實際上更創新、更高效和更有價值,它不試圖通過無法兌現的承諾來操縱消費者。有些企業會建立與自身企業相左的品牌形象,給予虛構的假象,如產品或服務浪費資源,品牌識別卻想建立永續及環保,這等不誠實的假象應該需要被點出,且重新建立相符的設計。7. 好的設計是長命的 (Gutes Design ist langlebig)
好的設計避免迎合時髦,也因此不會過時。與短命的時髦式設計形成鮮明對比,好的設計在當今物質豐富的消費型社會裡也同樣壽命長久。8. 好的設計在細微之處也維持一貫 (Gutes Design ist konsequent bis ins letzte Detail)
不要容忍隨意和偶然。設計的邏輯性和精確性,最終都是對消費者尊重的表達。設計品的每一個完整細節都不是偶然,這也使設計的過程中充滿著無數次的修正與完善過程,好的設計需要投資,而最終將會反映在消費者的感受與正面回饋。9. 好的設計是環保的 (Gutes Design ist umweltfreundlich)
設計爲保護環境作出了重要貢獻。它涉及到對資源的節約,以及在產品設計中最小化的物理和視覺污染。在現代循環設計中,環保一詞意味著更多,設計師的職責擴增至整個材料的循環系統,而並不僅僅是資源節約如此;而視覺汙染是一個有趣的概念,我們的美學素養是建立在生活經驗裡,而視覺汙染會直接與間接地影響我們對美的辨別力。「循環設計展 – 你在圈內嗎?」 Photo credit 林依霖
10. 好的設計是盡量少的設計 (Gutes Design ist so wenig Design wie möglich)
少的設計即是集中於本質,而不在產品上添加「多餘」。設計應當回歸純粹,回歸簡單。而Dieter Rams提出的“少但更好”與“少即是多”是值得反思的一件事,我們應追求更好的生活,而非多的生活;許多設計是看不出有改變,但卻深深切切的影響的我們的生活習慣。今昔對比下設計產業的反思
了解完這十大戒律,我相信應該有不少人聯想到日本品牌MUJI無印良品,這看似簡單卻充滿設計巧思的品牌,佔據了許多臺灣年輕人的心。近年來設計在臺灣蓬勃發展,各大專院校設計相關科系的熱烈招生,也讓現行設計產業良莠不齊,整體社會風氣以及非相關產業對於設計師的印象,除了美化,似乎也沒有更進一步的理解,甚至僅停留在繪圖。Dieter Rams在七零年代的混亂背景反思了這設計十大戒律,反觀2000年代,現行臺灣的產品是否有學會前人的智慧,加以活用呢?我們持一個保留的態度。如何讓製造業的人看到設計的價值,讓設計產業意識到自身的責任與使命不僅僅是美學的傳遞,是我們需要進一步去實踐的。在你心中好的設計是什麼樣子的呢?
Lea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