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循環台灣基金會黃育徵董事長的一本書啟發了綠盒設計創辦人再重新回學校鑽研服務設計與循環經濟,而傳統工業設計的職業需要改革也從這本書開始,由片面地透過書本與網路資訊獲取全球各地的循環經濟案例,到透過紮實的論文訓練,循環台灣基金會所發表的期刊與書籍都深深地影響著台灣企產業與綠盒設計。2021年該組織繼”循環經濟”一書後發表了”循環臺灣”, 如同陳惠琳執行長提到,循環經濟對她而言最好的定義就是打開夢想的第一步,其中記錄著臺灣企業對於永續的實踐及實績,而這些夢想也正一點一滴地改變著臺灣。

 

"循環經濟沒有答案,其實踐過程就是在創造價值。" 陳惠琳執行長

Photo credit: Circular Taiwan Network

整合循環經濟的三大策略

“循環臺灣”一書強調了我們認知中的3R (Reuse, Reduce, Recycle) 思維僅被動的減緩資源的耗盡,需重新定義為5R(加入Redesign, Redefine)才能積極的從系統的根本做改善。而本書以策略及臺灣案例為主軸,為書本最核心的六大章節,其中三大策略分別為:

Photo credit: Circular Taiwan Network

1. 使用權取代擁有權

如同當天歐亞科技陳董事長的分享一樣,一開始的契機是因為設備過於高昂,而做餐飲用的夫妻跟他建議以逐月償還的方式進行,起步嘗試時會認為租賃模式的不可行性在於需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做收款與維修的動作,不過隨著市場漸漸飽和,才意識到再以零售模式也可能無法讓企業成長,於是開始了服務系統與平台化的轉型,也應證公司每個月的租賃收入比起零售機台更加穩定。而轉型的過程站在消費者的立場,如同這類動輒幾十萬的機台,對於剛起步的小餐廳而言更是減少了不少負擔;而提供產品服務的公司,為了要使維修成本降低,更是需要不斷地使產品更耐用。在這樣雙贏的模式下,不僅隨時掌握使用者的需求,讓產品更符合市場,更能推動產品與企業的創新。

2. 材料的最大價值化

過去被稱為美德的節儉,在數位與快速的時代不付存在,我們有多久沒有回頭檢視自己的生活周遭的物品了呢?在物質匱乏的時代,我們努力的研究每一個材料的價值。發表會中提到的一個案例,一頭豬的成本約莫1萬元,而如果我們把一頭豬全部拆解,極盡可能的探索每種材料的應用性的話,其價值高達上億元。你可能會很驚訝,不過回頭想想,我們臺灣最引以為傲不就是研發與技術嗎?我們如果可以將豬隻的成功案例繼續延續,重新思考我們正在研發的是不是個永續的方向,不僅可讓產業復甦,在這條供應鏈的每個環節都會受惠永續。

3. 產業協同共生

如同在打麻將,你不要的可能是我胡牌的關鍵。投入循環經濟的廠商一定會有一段陣痛期,完成了製程內循環與廠內循環後,還是會有各種能源與氣體的排放;而在大自然中植物吸收了我們用來當作環保指標的的二氧化碳成為能量,下一步就需要在跨公司的合作循環,其實在產業中有許多廢棄材料其實是其他公司的原料。除了政府推動系統性循環園區以外,公司之間的合作格外重要,其中中油與中鋼的交換合作啟動後,更是激起的一連串的合作漣漪,使臨海工業區的共生管線更加完整。

造成低薪的幫兇其實只是消費習慣

發表會中地球公民的李根政創辦人與臺灣循環經濟黃育徵董事長討論著更深入的經濟議題,已經有許多國家拋出2040年會達到淨碳值為零的願景,反觀臺灣政府並沒有公開的承諾,也越來越多企業的合作要求ESG(納入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因子),臺灣許多企業紛紛開始投入永續轉型。不過如果我們仔細思考,從最源頭的原料製造、零件加工、產品製造、經營模式、服務品牌到消費模式。如果消費者接受了低價快時尚的消費模式,造就的是品牌的塑造,與經營模式的跟風,倘若我們的原料逐漸匱乏,取而代之的犧牲品就是我們的人力資源,現在你知道為什麼低薪問題一直存在了吧?在國與國之間,假設消費國家不改變其消費習慣,身為代工出口的臺灣,對於逐高昂的原物料,我們只能默默的接受並以賤價販售我們的加工服務,而且我們的碳排放量也不可能減少,即使臺灣順利的轉型為消費國,我們只是把一樣的模式複製在下一個受害的開發中國家罷了!

“在線性經濟供應鏈上的每個環節都是造就經濟停滯的幫兇。”

循環經濟是打開夢想的第一步

我們每個人都意識到物資缺乏,不僅是疫情的影響,而是地球正經歷的事;如同陳慧琳執行長提及,循環經濟的過程就是價值,我們不應該被動的等待物資匱乏的那天到來,而是應該更聰明且積極地找尋方法來使永續與經濟共同進步。綠盒設計成立前其實充滿著對市場大小的未知,參加完發表會後,欣慰的發現臺灣有這樣的一群夥伴在默默地擔憂的環境,如果說設計師的角色是創造價值,那我們會選擇以更充滿挑戰的方式,透過循環設計協助臺灣的產業創造一個永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