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盒設計有幸專訪到循環臺灣基金會陳惠琳執行長,該組織不僅是循環經濟的推動者及凝聚者外,陳惠琳執行長早在知名設計顧問公司IDEO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推出循環設計指南之前,就已經投入了“循環設計”的架構與策略相關的學術研究,可以說對於設計在循環經濟中有者相當顯著的幫助。今天就跟個陳惠琳執行長一起來探討臺灣循環經濟的模樣,以及設計師在臺灣可以怎麼協助循環化轉型吧!

臺灣經濟制度還在線性思維,具體的循環經濟成就將是轉型契機

臺灣實踐循環經濟的困難點除了線性法規與制度觀念尚未轉變外,我們大部分的產業為代工製造,必沒有辦法掌控品牌、市場與使用者,很多企業都被原料商及經銷商夾在中間,進退兩難。不過臺灣進行循環經濟轉型並不比國外差,陳惠琳執行長表示,在編整循環臺灣一書中看到許多令人驕傲的成果,臺灣企業其實不比歐洲差,只是每個國家的強項不盡相同,我們常認為歐洲國家較重視溝通與概念傳達,在推廣新的事物及想法上會比較快;不過臺灣有著科技的協助,在真正運作上反而較容易,但因國情與民族性的不同,如果要落實循環經濟,臺灣人需要看到具體且成功的案例才會著手實踐,而我們的弱項正是在於對新概念的接受度以及缺少了橫向溝通與整合,不會說孰優孰劣,而是每個國家都正努力地用自己的優勢轉型中。
現在的法規還是按現性經濟的思維去規範,我們會計制度都還在算折舊率,好比說一種建築物或車子,買了或落地後就開始折舊,但是如果是循環經濟的思維,房子可以用個幾百年以租賃做維修或升級,不會更便宜反而因為升級而更耐用。
循環臺灣基金會 陳惠琳
了解且正視自己的優點與缺點是改善的一個重要關鍵,設計師扮演的角色正是發起概念以及促進橫向溝通的角色,如何更有效的讓計畫的每一個人都凝聚共識,並可以將抽象轉會為具體圖像與數字正是大家都需要一同努力的願景。

設計產業同樣需要轉型,設計教育最缺的是全系統的規劃

循環設計前期投資比起傳統經濟而言更加費時費力,設計階段早已影響了產品80%的循環程度,如何在前期小規模的概念測試就能夠讓材料循環,其實也決定了循環商業模式會不會成功。現階段的設計教育,不論產品或服務,我們重視的都是某一個時間切面,比如產品的美感、使用性以及他怎麼觸及使用者,我們鮮少去探討原料從哪裡來,使用後又會去到哪裡。在循環設計中很重要的觀念就是在宏觀與微觀的角度游移,有沒有辦法去看到整個系統的問題也是設計師需要進一步學習並了解的課題。
Zoom In去看產品與使用者的關係是設計師都知道的,不過Zoom Out去了解整個更大的系統,是設計師比較少做的事,我認為這也是設計產業需要重新學習及引入的部分。
循環臺灣基金會 陳惠琳
圖表由綠盒設計製作,現行設計教育忽略創新背後的原料來源與商品去向
圖表由綠盒設計製作,現行設計教育忽略創新背後的原料來源與商品去向

循環設計不僅保留了設計增值的服務,並默默的傳遞永續的價值

宏觀的角度來說,設計服務本身是協助企業創造價值,傳統的商業、工業與服務設計的本質上還是協助客戶創造價值,價值提升的需求又可以分成兩種:外在壓力的需求,比如需要ESG認證才能拿到訂單,或是廢棄物的政策迫使他們需要進行價值提升;內在動機的實踐,比如說企業本身就已經有社會責任的觀念。不過這個價值本身可能不會是材料循環本身,使用者或者企業有可能更重視的是更便利或是更經濟等其他價值,以Lab-22的例子來說,他們透過咖啡渣再製成防水鞋,其實還是要優先滿足鞋子好穿好看,再加上循環經濟的這個價值,對於消費者才會有吸引力,才能真正的替企業創造價值。
Photo credit: <a href="https://www.lab-22.com.tw/" title="https://www.lab-22.com.tw/">Lab22二二製夢所</a>,回收咖啡渣再製XpreSole® 全天候防水咖啡靴(榮獲臺北設計獎、紅點、IF、A&#39;design國內外四大設計獎項肯定)
Photo credit: Lab22二二製夢所,回收咖啡渣再製XpreSole® 全天候防水咖啡靴(榮獲臺北設計獎、紅點、IF、A'design國內外四大設計獎項肯定)
如果我們設計出一個很難用的產品,基本上就已經失敗了,即便他再環保也沒有意義,因為所有產品都有環境足跡,那它就還是負的;做任何設計的前提都是這個東西要是好的,至少要讓大家願意用,就可以分攤環境足跡,再加上系統的前面跟後面都想得很完整,讓大家使用時對環境沒有負擔。
循環臺灣基金會 陳惠琳
每一材料都有它的特性,舉例來說過一段時間就會裂解的環保鞋底,這材料本身並沒有問題,但是企業該怎麼設計出一整套因應的服務來解決,鞋身與鞋底的材料生命週期不同的問題,或是進一步去思考鎖定在哪一些消費族群上,是需要被設計過的;如果有一個服務是可以把鞋身再寄回鞋廠,進行清潔再升級,變成一雙全新的鞋子,這樣的服務就可以再進一步與消費者溝通鞋底的環保材料的特性與永續性,甚至是剛好打中了希望可以一直換新鞋的客群。所以循環設計服務,還是需要建立在替客戶增值為主要原則,再進一步的去思考循環材料特性的應用、完整的產品服務設計以及相應市場受眾的選定,方能創造設計服務完整的價值。

好的循環經濟並不只是單一面向的創新,需要技術、市場與設計的整合

不論是完整的設計、更好的技術,或發現新的市場,每一個面相都可以解決循環轉型問題或是替循環經濟增值,但少了橫向溝通與三者的整合,是不容易根除問題並翻轉線性經濟;臺灣眾多企業長久以來沒有設計思維也可以生存的很好,為什麼需要引入設計呢?為什麼設計師很適合解決問題與增加價值呢?陳惠琳執行長提到,設計師本身是一個介面所以很適合,他們需要統合很多東西,需要規劃材料與發展方向,也需要與需求者和實踐者溝通,所以設計師的教育訓練上本身就是一個整合與釐清問題的角色。
圖表由綠盒設計製作,循環經濟應整合技術、市場與設計,發揮多元創新合作價值
圖表由綠盒設計製作,循環經濟應整合技術、市場與設計,發揮多元創新合作價值
其實我們在吹冷氣時,我們要思考的是那陣冷風或是一個舒適的空間,這樣在問題層面上的跳動,對於很多人而言是會慌亂的。設計師本身訓練中就已經有這些基因在,而如何設計出對環境衝擊最小化,對使用者效益最大化,這就是接下來循環設計要解決的課題。
循環臺灣基金會 陳惠琳
舉例來說,傳統的工業設計師訓練包含了目標使用者的行為與心理層面、機構功能與造型語意之於使用者的連結、量產的工法與可行性的調整;每一個層面都有所連結,也需要一直需要在宏觀與微觀的層次上跳動,大到使用者與製程,小到一個圓角或是色彩;在第二段我們有提到,現在傳統設計教育雖然缺少了全面系統的更宏觀規劃,但其實在傳統設計訓練中,設計師早就已經在不同的層面上做梳理與整合了。所以在循環化轉型中,設計師們如何提高到整個系統層面的思維,如何更加密切的與技術及市場合作,將會對整個大系統的轉型扮演很重要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