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菱建材有限公司,一個50年的在地綠建材“鑽泥板”的製造商,從接受市場競爭的挑戰開始,一步一步地建構品牌及生產設備研發,早在1995年開始就追溯使用木材原料,思考著如何替臺灣山林的小徑度疏伐材找尋合適的出口,近年來更開始積極地投入處理生產副產品,可以說對於臺灣在地小徑度木材的價值發揮有著莫大的貢獻。綠盒設計總監曾於中菱建材服務,陳育秀副總可以說是帶領總監認識循環經濟的貴人之一,很榮幸可以邀請到中菱建材的陳育秀副總,跟我們分享轉型的經歷,並一同探討設計在其中需要注意的課題與機會。
危機就是轉機,傳統建材與市場的重新連結
在2000年時,臺灣裝飾性建材開始崛起,許多仿真印刷技術已經可以做得像真正的木材,陳育秀副總經理坦言,自己過去的學經歷並非建材專業背景,看著家族企業營運狀況每況愈下,她與機械背景的弟弟毅然地回家協助父親。在那個網路尚未普及的撥接年代,花了很多心力研究,想搞懂為什麼一樣是木絲水泥板,在歐洲是很受歡迎的綠建材,在當時的臺灣卻是沒辦法與現代建材競爭的產品。危機就是轉機,傳統建材與市場的重新連結
在2000年時,臺灣裝飾性建材開始崛起,許多仿真印刷技術已經可以做得像真正的木材,陳育秀副總經理坦言,自己過去的學經歷並非建材專業背景,看著家族企業營運狀況每況愈下,她與機械背景的弟弟毅然地回家協助父親。在那個網路尚未普及的撥接年代,花了很多心力研究,想搞懂為什麼一樣是木絲水泥板,在歐洲是很受歡迎的綠建材,在當時的臺灣卻是沒辦法與現代建材競爭的產品。如果客戶對於傳統建材有既定印象,那可能是我們自身沒有辦法創造出一個誘發思考與對產品想像力的溝通方式。
中菱綠材料 陳育秀
在當時最難克服的莫過於客戶對於傳統建材的廉價既定印象,而當時大環境的削價競爭讓她開始思考該如何跳脫這樣的市場限制,鑽泥板雖然是一塊老建材,但其機能性絲毫不亞於其競品,透過鑽泥板的產品特色,鎖定相對應的市場客群,陳副總開始替鑽泥板進行產品的重新定位與包裝,希望重新發掘鑽泥板對使用者及對建築物的意義;除此之外為了降低產品的使用跨越門檻,進而找尋專業代理商,由建築與設計專業背景著手,發展符合現代建築設計中所需的產品型式及工法設計,打造良好的雙向溝通渠道,讓鑽泥板有了新的品牌篇章。
顛頗的永續之路,多元面向分析循環產品的考驗
當陳副總分享起過去中菱的同仁們一起替永續尋找解方時,可以感受到一股堅持與期待,在1995年開始中菱就已投入臺灣在地木材原料的研究,不僅希望原物料的碳足跡下降,也為在地疏伐材思考出入,而原料轉換過程對任何企業而言都不容易,中菱費時20年的時間,才開始能夠逐漸減少進口木材的使用;在2015年底為配合政府對於耐燃廢棄物標準的提高,中菱開始正視生產邊料及廢棄物的問題,將部分產品的裁切邊料轉化為延續材料特性的隔熱纖料,也將破碎後的纖料也作為有機肥料摻料;就在2017年,中菱內部聘請了工業設計的同仁,成立了循環產品設計部,希望將這些生產邊料及製程餘料轉譯成有再利用價值的新產品,並開始了第一個循環商品:Cooler屋面植草隔熱兩用磚產品的開發,從材料配比、功能造型到實驗測試,隨著這個新產品原型的完成,也讓中菱看見了這些生產邊料的更多發展可能性。永續並非一蹴可及,所以開始做就對了!
中菱綠材料 陳育秀
少了理解與充分溝通,中小企業投入設計合作並不容易
從最一開始的產品視覺包裝與行銷工具的建立開始與設計師合作,到正視工廠生產副產品成立了循環產品設計部,在過去與設計師合作的經驗中,陳副總將設計導入分成三個階段:目的釐清與確定、概念與建構的溝通、檢視成果效益的反思。以企業的角度不外乎就是須要達到什麼目的,需要哪一些人力;而她也坦言,臺灣現行設計師對於美學素養都可以基本的掌握,不過如果是要談論到企業轉型,就會需要有一定的市場概念,設計師可能在不夠了解產業情況下,會發生以自己的角度來幫助企業的狀況發生,而這份幫助在缺乏實務經驗的狀況下可能就無法上戰場,其實變相的也使企業耗費了溝通與設計服務購買的成本。許多中小企業內部是沒有一個能夠與設計師溝通的角色,投入設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因為許多專案需要時間發酵才能看見成效,而這個溝通角色除了要有一定負責層級能承受其他人對設計成效的質疑外,也需要全面的理解公司的文化與策略,才能避免設計出不符合企業需求的物件。其實像我們這樣的中小企業,很少公司內部是有設計部門,甚至行銷部門可能都很少,所以他們想要引入設計就必須要跟外部設計師合作;一些業界朋友也會彼此分享找設計師做網站或是型錄的經驗,許多設計公司不了解產業狀況又不知道該怎麼溝通,設計出來的成果反而是失敗的。
中菱綠材料 陳育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