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理解循環經濟中科技與創意的協作機會
成功大學為全臺灣第一個創立“循環經濟學程”的學校,該學程為全英文碩博士學程,強調學生們應先有個別專業背景,以不同的專業背景做分組探討循環經濟,是一個跨領域的學程。而循環經濟導論做為學程的前導必修課程,主要是讓同學們了解何為循環經濟,並進一步的由不同專業的師資在循環經濟議題上協助同學們建立進階認知。綠盒設計的設計師有幸參與該課程,並與成功大學的同學們一同針對循環議題進行分組專案。同學們針對台糖產業探討內部循環的可行性
探討循環經濟時,我們往往只注意到材料循環,由工業循環圈切入去反省我們直覺認為不環保的材料,如塑膠;課程中引入許多我們常忽略的資源:農林業廢棄物,水與碳足跡,我們認為不會有汙染的材料,其實在生產背後早已創造,我們能做的除了盡量減少資源的消耗外,也可望透過科技與創意的協作來使材料價值最大化並完成循環。課程中除了建立對於資源匱乏的基本認知外,同時也以各個專業講師介紹:產業協作、精準農業、永續經濟、創意商模與消費心理等主題,帶同學們全面的理解建立一個循環商業模式所需要的前置評估、創意規劃與可用技術。
沒有主題的分組專案卻困難重重
循環經濟導論的課程,除了分享知識外,最令人期待的就是期末的分組報告了,課程教授張松彬老師對於期末報告並沒有特別的要求,只要符合循環經濟的概念並提出想法,任何主題都可以被接受。在與循環臺灣基金會陳惠琳執行長的訪談中,我們認識到臺灣與歐洲國家的差別,其中缺發概念的傳達與想像力對於循環化轉型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在臺灣填鴨式教育下的學生對於沒有限制主題的報告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期末報告沒有基本的模板可以套用,沒有任何限制與要求,許多同學為此詢問了一遍又一遍。循環經濟是一個翻轉式的商業思維,如何循環材料又能形成商業模式並非在網路上動動手指頭就能解決,透過設計思考回到議題核心,才能有效的協助轉型推動。在所有知識課堂之後,課程保留兩周的分組自主腦力風暴時間,而不同的組別發展出各個面向的不同議題也令人印象深刻,諸如剩食議題:昆蟲在循環經濟中的貢獻、一次性餐具議題:新式租賃外送餐點服務、塑膠回收議題:3D列印填料再製、快時尚議題:回收衣物系統。讓人較為沮喪的是以案例分享而非提出想法的組別並不在少數,而設計師參與的組別也是在討論前期面臨案例分享的停滯期,設計師發現同學們缺乏在討論過程中思辨,並正視核心問題的探討,所以進一步的透過問題協助組員聚焦在核心,進而針對問題思考解決方法。設計師與同組成員一同發想探討感興趣的循環經濟議題
發想一個循環經濟商業模式很像在創造一個全新的系統,線性與循環間的翻轉過程,我們需要開始回到真正核心的議題,從使用者獲得的價值為起點開始規畫。
綠盒循環設計 吳泓瑞
循環經濟應從使用者獲得的價值為起點,以經濟模式及循環程度為是否成功的關鍵。就好比在腦力風暴時組員們探討著曬衣架的塑料議題,有的組員提到可以以木材或竹材取代,有的組員提到衣架的回收機制,不過如果從衣架功能本身以及消費者使用衣架的目的思考,創造一個吊掛曝曬使衣物乾燥的用途,也許烘衣機就可以取代大部分因陽光曝曬導致損毀的衣架了。每一個產品或服務都是為使用者帶來的價值或解決問存在,如果直視使用者需求,並抽絲剝繭的釐清解決方式,我們就不會創造更多出治標不治本的設計。
有的時候我們會執著在為了解決一個材料問題而開始創新,但其實如果把眼光放在整個系統上,也許會發現很多問題需要從根本去解決。
綠盒循環設計 吳泓瑞
JiaHoo: 夜市一次性餐具的修復提案
組員從居家塑料探討到衛浴用品與洗衣習慣,從“好盒器正興杯杯”的案例到塑膠議題,最後設計師參與的組別希望針對一個固定場域創造一點改變,所以他們提出了:“如果夜市中有一個服務可以減少一次性容器的使用,甚至是完全取代一次性餐具,那會是什麼?”這樣的想像空間。*JiaHoo,這個名字來自台語的吃好(呷賀),象徵著人們可以以更好的方式去吃在地夜市的美食
共同創作者:李祐成, Jayne, 周煒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