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創新解方的設計服務
我們臺灣傳統製造業永續發展的關鍵一文中,我們提到設計驅動創新在永續發展上扮演關鍵角色,不過,設計是一種服務,可不像我們買實體產品一樣,我們看的到其風格與紋理也摸的到其質感與溫度。我們很難去理解設計服務,主要是因為設計師同時如同木工泥作師傅那樣手路很厲害,可以很完整的將你要的東西製作完整,也如同老師律師一般,以研究知識型的產出協助企業完整一個任務;然而設計服務的價值是不好被定義的,我們可以在其他職業的產出定義出具體的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如孩子的分數或圖紙上的尺寸;設計服務產出的多是一個未知的型態或發展,如產品設計師根據企業製程發展出”有市場區隔”又能打中目標客群的產品,或是視覺溝通設計師以企業品牌形象的脈絡去建立”有別於以往”的溝通傳達方式,而"創新"這也是市場上對設計師的期待。然而這個被市場期待創新的設計服務,到底值多少價錢,至今是一個迷。

兩種市場中的設計報價機制
由於每個設計服務的品質是根據設計師的優劣與待解決的問題而異,所以與其說是買一個設計服務,更像是投資一個設計師能為企業所帶來的價值。我們前段提到設計服務包含兩個層面:第一,如同老師或律師一般,設計師需要去理解客戶的需求,進而執行對於相關議題的研究;第二,如同木工或泥作師傅一般,透過原型製作與建構產出創新想法解決客戶面臨的問題,而目前報價模式也大致以這兩種為基準發展為預期效益與單位時間兩個方向。

Figure. Visual example of traditional and innovative revenue models (based on Bonnemeier, Burianek, & Reichwald, 2010; illustration by Diego Rohner, 2017)
創新/預期效益型:
根據企業面臨的問題大小,以及解決後帶來的經濟效益做估價,舉例來說,透過全新的品牌設計與產品規劃,使企業解決廢棄物議題,同時提升了降低了掩埋成本,並增加了商品收益與企業形象,設計師可能就會根據對談過程中了解到"廢棄物處理成本"約每年200萬,"企業社會責任"第一年帶來潛在效益約50萬,以一般顧問費用10~20%來看,這個設計服務案我們可以抓25~50萬不等,做為評估並收取相映報酬的依據。
傳統/單位時間型:
根據設計師的單位時間所提出的報價,如該案會需要設計師投入前期研究、發想、測試產出或溝通修正等工作內容的時間,再去與設計師的每小時價值相乘,產出的就會是設計師的報價,這樣的方式會隨著設計師本身的案件多寡(知名度)而有所不同,在臺灣以一個年資5~10年在職的工業設計師或設計主管來說,據人力銀行統計年薪約為77.6萬,單位時間的費用約為新台幣400元,而對於自由接案者而言,我們通常會呈上2~3倍的設備與軟體成本,約800~1200元;對於一間營運的設計公司,每小時除了3~4倍(約1200~1800元)的營運成本外,可能還需考慮不只一位設計師共同創作的成本(單一小時可能會到3000元)。
設計服務被市場塑造為因創新概念與其他產業有了市場區隔,不過這兩種報價方式似乎還是沒有真正的付費給"創意"這件事情,而是針對待解決問題或設計師的時間為主要付費的依據,這也是設計服務難以報價的主因之一,沒有說哪一種報價方式較佳,面對不同的企產業時,也應有不同的報價方式,幫助雙方達成共識並理解報價金額。
文獻中的設計服務報價流程
Shaun West等人在2018年時在期刊中提出一篇文章,建議設計師應以預期效益型作為估價基礎,其中將設計服務這類專業的服務業務建議以三個步驟做價值評估,讓雙方達到價格與價值的共識。
(1) 價值/針對問題與預期效益:
而在這個步驟中設計師需要引導他們思考脈絡,並回推至問題的核心價值:(1)事情要被處理好 (2)作業系統中所需要的角色 (3)商業核心問題,最後我們會發現客戶對於該設計服務案的價值主張是什麼。
(2) 規範/定義產品與服務系統的範圍:
使客戶與設計師都達到相應的主張與問題意識後,設計師在討論的過程中就可以開始提出初步的方案,並與客戶探討並分析每個想法對公司的影響,在這個階段設計師就可以初步的理解該設計案的服務範圍。
(3) 價格/根據客戶價值與市場基準做為訂價依據:
從第二步的範圍,雙方可以更清楚的釐清預期效益與預期成本,而設計師可以根據效益與設計成本及市場標竿案件的價格往更公平的價格做協商。
信任決定市場價值
由於設計服務的不確定性過高,也鮮少有非設計產業的企業了解設計所需要投入的心力與時間,在臺灣往往在設計專案啟動前,都會經過一個砍價的過程;從文獻中我們知道設計師在第一次討論的過程是非常重要的,可能在一場一個小時的會議中,從釐清需求到題出相應的解方,同時要讓客戶清楚的知道設計師接下來要執行的服務價值與價格在哪一個範圍內,其實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而這也是一項考驗設計師能力的指標。
不過與設計師在尋覓好客戶相同,其實企業投入時間與心力在尋找好的設計師,其實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建立信任是設計服務很重要的環節,而如何透過交談與理解來建立信任,並回收相映的報酬是產業間要相互理解的,企業在買設計服務前不仿可以先認識什麼是設計服務的內容以及其市場行情範圍在哪邊,畢竟設計師與設計公司也是要營運生活的。多點接觸來了解其他產業的重要性,綠盒相信在循環經濟裡設計不是獨善其身,但卻是不可或缺的角色,我們也期待這樣相互扶持的經濟體,能夠造就臺灣走向下一個永續經濟奇蹟!

文獻引用:
West S., Rohner D., Kujawski D., Rapaccini M. (2018) Value-Scope-Price: Design and Pricing of Advanced Service Offerings Based on Customer Value. In: Kohtamäki M., Baines T., Rabetino R., Bigdeli A. (eds) Practices and Tools for Servitization. Palgrave Macmillan, Cham. https://doi.org/10.1007/978-3-319-76517-4_8
封面與結尾照片自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