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10月份開始,在台電 X C-Hub 循環經濟合作啟動一文中提到,綠盒與成大創意基地C-Hub及KPMG一同思考如何幫台電環保處解決退役設備的再生問題,過程中各種測試與討論,我們在台電 X C-Hub 循環經濟合作設計分享會一文中,分享了每一位設計師對於本案件的看法。而後,綠盒設計進一步的思考本案的更多可能性,將其發展成產品,在2021年的1月20日在C-Hub一樓展演廳發表並讓大家體驗本次成果。
報告分享中。 Image by Craig
報告分享中。 Image by Craig

幫自己的作品取名字,不僅僅是感性

ReBloom+、ReBloom*、礙子小植人與礙子小洞立,這四個作品是我這一次提出的幾個方案,為什麼要幫作品取名字?除了希望能夠與作品更有連結外,綠盒希望這個作品在未來不是被稱做“台電礙子再生XXX”或“台電輕鋼橫單再生XXX”這樣充滿回收字眼的稱呼,本次設計案綠盒的使命是透過設計驅動創新(design-driven innovation)使本該退役的配電設備擁有新的生命,說白話一點就是還有市場價值(能替台電賺錢)。所以不應該讓先入為主的觀念限制了產品的價值,退役材料不應沒有價值,而是需要被重新思考其定位而已。
故事小分享:設計師們發展完“礙子小植人”時,將照片分享給花藝師友人,請他報個價看能不能在他們店裡賣(當然我們沒有提及材料為台電廢棄物,也沒有真的做販售);出乎意料的是,一盆小植人在花店的鑑價結果下,可以以180元販售給一般民眾,這完完整整地成就了透過設計驅使材料升級回收的案例,也讓我們反思,這些材料少的不是功能,而是以不同方式被詮釋的機會。

從新思考製造過程,提高的不僅經濟價值

本次計畫案主要提出重新使用輕鋼橫單的方式,在與鐵工配合的過程中啟發良多。在發表過程與會後會中,吳泓瑞設計師提到不只一次,我們不應該等到設備死亡時,才去思考它可以做什麼?如果我們已經知道他會被做成另一個產品,那相應的孔位可以在第一次加工時就已經事先沖好孔;也許這會改變員工訓練或生產方式,但這樣的改變可以讓整個台電內部意識到自己的公司正在轉變,透過好的設計,減緩過渡期的不適;而C-Hub的執行長劉舜仁教授也呼應這個議題的希望大家重新思考一下如何讓回收經濟,化身為循環經濟的方法與重要性。
故事小分享:本次專案大家在討論循環設計時,往往設計師們也會說我們要做的不只循環設計更是循環經濟;但其實循環設計與傳統設計的差異一文中我們提到,在循環設計指南中提到,這個設計的對象就是在協助創造經濟活動喔!在循環設計中,我們致力於開創新的材料經濟價值,而科技與市場也將在循環設計中被設計師考量,終將整合成一個完整的循環經濟活動。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