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的聖誕節,設計師們齊聚在C-Hub一起分享為期四個月的循環設計產品,綠盒設計有幸參與該案,替臺電的廢棄配電設備延續生命,如同台電 X C-Hub 循環經濟合作啟動一文中提到,綠盒設計希望將廢棄配電設備應用於戶外空間,透過材料特性加值與模組化的思維,完整的延續廢棄設備的生命。

材料選定與概念起源

綠盒設計主要選用的材料為輕鋼橫單、橫擔押、與方頭螺絲母,次要為小圓礙子及電纜皮。輕鋼是熱浸鍍鋅的鐵料,因為外層的鋅保護了裡面的鐵,而不易生鏽,成為目前臺電主要使用鐵件的技術,不過鋅層在回收處理上,需進行化工溶液清洗,在被當作廢鐵回收之後在清洗過程是不環保的;幸運的是,與其他材料相比,輕鋼的所有鐵件在規格上非常統一,不易變形且大量,除了髒與小部分鏽蝕外,整體結構非常穩定,對於模組化而言潛力極高。

"如果我可以有個工具,徒手把這個特別的螺絲轉緊不知道可以解決臺電多少問題。"設計師泓瑞在心裡想。

而一個組件最重要的就是連接方式,本次設計案的產品概念起源源於一顆方頭螺絲,為了它,設計師設計的一個ㄇ形的鎖件工具,因為這個鎖件工具,完整了三個物件的結構鎖合,然後,一座透個這個ㄇ形鎖件的可延續結構:reBloom*就出現了。(本產品並非最終版,綠盒設計將根據各方建議優化而完整,歡迎持續關注。)

從產品到系統再到商業模式

從一開始單純的希望能夠將這些廢棄輕鋼鐵件再製為一個個女兒牆格柵,到後來結構體完整的模組化系統,不只是女兒牆格柵,更可應用於拉門,椅凳腳,工作桌腳等等開源式的設計;而後進一步的去思考,如果這個物件開始被量產,其中的可行性:詢問鐵工再製造量產的成本與夥伴;需求性:台電的宿舍與圍牆以及相關工作桌面及椅凳等等,甚至可用擴及到一般工作室及居家空間;永續性:包含收支平衡的關係,以及材料的循環度等,其實聰明的你不難發現,這加工過的輕鋼再循環性再有很大的漏洞,但是其耐用度與成本上確實是目前的最佳解法。不過我們可以想像一下未來,如果這個產品逐漸盛行,全台灣的公共工程及場域都開始使用這樣的產品,那牽動著的不只是節省成本再造經濟而已,從最源頭的材料置換為不鏽鋼,專門的倉庫去堆放這一根根價值已提升的材料,以及完整的生產與復原廠房及服務來處理不鏽鋼再橫擔與reBloom*之間的轉換,完整的循環系統也可以從一個有潛力的組件開始。

設計流程與成本

從每位設計師對於本次循環設計案的流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從廢棄物增加的設計限制開始去思考成本與後續系統服務,不僅僅是產品,更是系統與商業模式的再設計。本次循環設計的設計師大略上分成兩派,有與綠盒設計相同重視模組化與系統性的一派,也有像古人學習low-tech以基礎人力再造為產品的一派,不論用哪一種方法,設計師們異口同聲地對於”經濟的產生是主要目標”這件事而共鳴。而設計成本的評估不僅僅是模型製作的這一個環節,透過設計師的創造讓廢料價值提升,並一次次的測試降低風險,過程中對於成本的概念,其實更邊像是再投資永續(不論是經濟上或環境上),而這再一次驗證了循環設計與傳統設計的差異一文中提到的差異與思維。

對於綠盒設計而言,從需求釐清,材料研究與選用,概念發展,模型測試,到對未來的商業模式想像為止;而循環設計需要動脈產業與靜脈產業的相互配合(於循環經濟進階觀念介紹一文中介紹到),本次的設計案其實只有在靜脈產業的”再設計”一環,而如何牽動動脈產業以及相關環節的對接是本次案件中沒有完整的環節。後續綠盒設計會再與每位設計師做個別訪談,針對循環設計的流程我們希望可以更進一步的與大家分享與反思,也期待不久的將來台灣的產業與環境可以逐漸變好,而身處設計產業的我們會盡全力的協助這更好的轉變。

照片拍攝:Willy Ch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