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處理的天才:臺灣
從2006年開始,政府實施垃圾強制分類。在民眾響應及遵循之下,臺灣資源回收率52%,僅次德國、奧地利,根據臺灣環保署的統計,2015年全臺資源回收率達到55%,而華爾街日報更是在2016年的五月時,將臺灣譽為「全球的垃圾處理天才」(Taiwan: The World's Geniuses of Garbage Disposal)。不過美譽不過幾年後,隨著2017中國不處理洋垃圾以及中美貿易戰造成的經濟波及後,臺灣的資源回收體制漸漸瓦解,隨著天下雜誌的團隊追蹤資源回收車的去處後,謊言才被揭穿,原來受到經濟影響的資源回收機制早已是一個幌子。反思瓦解背後的涵義
這週一與中菱建材副總經理一同參訪位於臺南後壁的混凝土地磚工廠,與工廠總經理一同商討,如何將中菱建材的生產附屬品生產為“Cooler屋面植草隔熱兩用磚”,令人驚訝的是,現行的所有地磚幾乎都是以來自各大廠的工業廢棄物(如爐渣、玻璃、面板…等)與水泥砂漿混勻的混凝土製成。而該地磚廠可以廢棄物處裡的名義向各大廠收費,進而取得地磚原料。你沒看錯,這些工廠需要像地磚工廠買這個廢棄物處理的服務,以轉換成地磚廠的原料。與資源回收體制瓦解的原因無異,這些被我們稱為廢棄物的材料,因為我們尚未發現它的用途,所以是一個沒有經濟價值的材料,簡單來說,這些材料都是賠錢貨。資源回收的環保陷阱
聽到資源回收一詞,大家一定會直接聯想到其目的是為了環境保護。但為什麼我們會有資源需要回收?換個立場去思考的話,我們會發現,許多產品從根本的事前規劃上就違背環境保護,資源回收只是用來善後的美詞罷了。在循環經濟觀念入門中我們提到,線性經濟對大自然帶來的環境破壞,臺灣是一個地狹人稠的島國,我們極度仰賴進口也缺乏資源,我們在經濟上的表現往往受中美等大國的原物料影響,該如何以創新思維建立一個使國內供需得以循環的供應鏈,是我們降低大國影響的生存方式也是一大課題。與自然共處的智慧需要完整的規劃
內化不完的生產附屬品與日常生活的資源回收一樣,變成經濟體中的賠錢貨;這些廢棄物除了焚燒或掩埋以外,在營造建材業,更是大量的用來填入混凝土中,這個產業因為法規與思維的僵化,淪為我們產業中的垃圾桶。即便如此,全台灣有許多企業也與綠盒設計一樣,一起在找尋循環經濟如何落實在臺灣的解方,我們致力於以創新設計的完整規劃,投入產業循環化的轉型。也期待在不久的將來,你也能與我們一同見證臺灣這個美麗寶島的完整循環!引用文章:
封面照片自 Gado Images | Getty Images
Chen, K. (2016). Taiwan: The World's Geniuses of Garbage Disposal,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https://www.wsj.com/articles/taiwan-the-worlds-geniuses-of-garbage-disposal-1463519134
吳琬瑜 (2018) 台灣回收王國神話,為何幻滅?天下雜誌657期 https://www.cw.com.tw/article/5092236封面照片自 Gado Images | Getty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