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在談得從來就不是環境保護而已,回到材料經濟效益才是真循環。對於企業而言進行ESG感到很無力是非常正常的現象,因為ESG探討的三大議題:環境、社會、治理,與經濟面事實上並沒有嚴謹的強連結。唯有真正找到經濟與環境的聰明互動方式,才有機會改變整體結構,並有效地擴及社會與治理面。透過實務經驗與各國文獻梳理,Leafer找出了8種獲益模式來促進材料經濟價值最大化。
產品獲益型
服務獲益型
全新的設計創新思維,實踐商業模式轉型。
"產品 80% 的環境影響受到設計階段決策的影響。"這裡的設計階段可不是畫畫產品圖這麼單純,更多的是探討產品為何而來?以及要去哪裡。唯有大量的"服務設計"環節才能真正地把每一寸材料都發揮其應有的價值。
產品設計:耐久設計
提升設計規劃、研發品質,使產品在物理與情感上都耐用,不需要頻繁維修或更換,以延長產品使用期限。此處物理上指產品的平均生命週期很長,情感上指使用者願意使用該產品很久。
產品設計:適應性與可升級
設計或使用可升級的零組件,使產品具備升級硬軟體功能或可擴展性,減少隨市場喜好或環境改變的汰換。此項更著重再減緩使用者端因便利性或喜好改變而更換。
產品設計:模組化設計
零組件規格化以提升相容性,使產品易拆卸、維修、再製造與升級,進而達到產品長期規畫。此項更著重在減少生產端對於產品維護或替換的額外成本與材料耗損。
產品設計:材料選擇
以無毒、耐久、可再生或可分解材料為原則,系統性評估產品使用情境與生命週期,審慎選用最合適的材料。此項產品使用情境的評估包含使用者習慣與整體產業對不同材料的處理技術。
服務設計:供應鏈溝通
以達成共同獲益為目標,規劃完善的溝通機制與數位工具,以串聯上中下游供應鏈合作。此項重點在於打造一個更友善的服務方法,大幅度降低跨企業之間的溝通成本或促進溝通提升跨域整合。
服務設計:市場需求創造
深度分析客戶或使用者期待,以創造需求為核心,找尋重新塑造市場的服務。此項更著重在創造一個新的需求及生活體驗,而非滿足既有市場缺口,具備一定程度的創新性。
服務設計:體驗流程優化
分析客戶或使用者的痛點或潛在需求,創造新的觸發點來優化整體服務流程,以提升客戶黏著度與體驗,同時降低服務成本。通常會進行服務藍圖的梳理與大量使用者調查。
服務設計:逆物流系統
規劃良好且有效的系統與規則,提高使用者參與意願,並與物流企業合作,將客戶或使用者的產品如何收回廠內的路徑進行梳理與檢視。創造翻新、轉租售或回收的獲益機會。